据香港《南华早报》报道,中美两国首脑很有可能于6月份在美国华盛顿举行首脑会晤,以结束持续一年的贸易战。
此前,美国总统川普也表示,贸易谈判进展顺利,将很快在白宫会晤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
4月30日,新一轮中美贸易谈判将在北京举行。谈判前夕,习近平在第2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提出扩大开放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的方案,将在更多领域允许外资控股或独资经营。他表示,禁止外国企业投资的限制清单将大幅减少,并做出服务业丶制造业等领域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承诺。

习近平表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企业的合法权益,并承诺将进一步强化对外国人的知识产权相关权益的保护,并对侵犯知识产权问题严肃处理。
另外,他就“中国制造2025”中的产业补贴问题表态称,将取消会扭曲市场的不合理规定及补贴,通过市场化和法制化完善经营环境。
纵观习近平针对中国改革的大篇幅讲述,解决国家补贴问题丶保护知识产权丶更广领域扩大外资市场准入,以及避免人民币竞争性贬值,这些正是中美贸易谈判的重要议题,也可以说是两国达成协议前“最烫手的山芋”。
多家媒体认为,习近平在一带一路上的发言是在向美国释放善意信号。不过,韩国《东亚日报》称,虽然在美国强烈要求的对外开放问题上有所松口,但对于中国主导的“一带一路”政策,习近平显示出其毫不动摇继续推进的意志。
习近平强调,中国的“一带一路”政策是为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空间丶开拓国际贸易与投资的新平台,将给世界各国发展带来新机会,也打开了中国开放与发展的新天地。
在外界一致看好贸易谈判进展的同时,英国《金融时报》4月26日刊载社评《贸易协定解决不了美中所有矛盾》,文章认为中国不会接受美国强加的屈辱条款。而假设达成协定,也不代表中美关系摩擦了结,它将仅是朝着重新定义双方关系迈出的一小步。
文章称,美国日益将全新的中国视为其主导地位的挑战者。在这方面,特朗普远不是最大的问题。相反,中国怀疑论在美国政界的辐射面很广。就连欧盟现在也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至少是在经济上和技术上,尽管欧盟也认为其他领域的合作必不可少,尤其是在气候变化问题上。
文章还认为,如果幻想某种贸易协定的达成将解决中国与西方大国间的紧张关系,那将是痴人说梦。相反,除了贸易本身,在中国的对外投资丶深度经济相互依存的战略意义丶以及争夺技术霸主地位等问题上,摩擦也将继续存在。
原创稿件,未获许可不得转载,切勿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