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白宫声明,4月3日,中美贸易谈判再度开启。中国外交部消息,4月1日中国副总理刘鹤已启程赴美。

中美贸易谈判进入了最后的阶段,美媒对此口径很一致。
纽约时报称,知情人士透露,中美双方皆表示目标是在此次会晤结束时达成协议,特朗普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可能在本月晚些时候举行签字仪式。
报道称,美国商会执行副会长丶国际事务负责人薄迈伦(Myron Brilliant)称,中美双方无疑处在“达成协议的最后阶段”。但他也表示,“仍存在有待解决的症结点”。
《华尔街日报》也报道说,中美贸易谈判代表正努力争取在4月底前达成一项协议。
彭博社也称,莱特希泽和努钦上周访问了北京。知情人士说,中美代表逐句地讨论了一份协议的文本,这份协议将被拿到特朗普和习近平的面前。
虽然美国总统川普一直强调要达成一个有利于美国的好的协议,但是美国媒体对中美最终的贸易协议效果做出了预判,称其为矛盾的,甚至并非对美国有利。
据美国之音报道,美国农业部周一表示,美国出口商向中国出口了82.8万吨大豆。这是两国自上周结束新一轮贸易谈判以来,中国的第二批大豆采购。

《纽约时报》4月1日刊文分析称,川普与中国谈判的核心是一个令人不安的矛盾:美国想利用贸易谈判鼓励中国采取更加市场化的经济。但未来协议的一个关键要素可能到头来会加强中国的国家经济实力。
文章称,谈判人员仍在敲定协议条款,但任何协议似乎都必将涉及中国购买数千亿美元美国商品的承诺。对川普而言,这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将有助于减少美中之间创纪录的贸易赤字,并巩固农民及其他因贸易战受损的选民的支持。但这些采购将由中国国家层面订购,且大多数将由中国国有企业实施,从而进一步加强北京当局在管控经济方面的作用,并有可能使美国的产业进一步受制于中国。
文章援引代表美国最大出口商群体的全国对外贸易理事会(National Foreign Trade Council)会长鲁弗斯·耶克萨的话称,“看起来,这些相当简单的采购承诺安排实际上会加强而非削弱国家所有权,”
原创稿件,未获许可不得转载,切勿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