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入法学院

收藏

程绍铭律师

要当律师,就必须要接受正规的法律培训。我有过四次在法学院求学的经历。虽然这四次法律学习的经历迥然不同,但是四段经历不断丰富了我的法律知识,开阔了我的视野,让我结识了一大批良师益友,也为我今天的律师职业生涯奠定了基础。

下面我将以巍巍歌乐山-西南政法大学;大学一条街-中国政法大学;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佐治亚大学; 和孤星共和国-德克斯塔大学,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这四段求学的经历。其中有苦有乐,有成功有失败,也许能让我们一起回顾法学院求学时的那一段段美丽时光。

一、巍巍歌乐山-西南政法大学
高中毕业,我以区文科第1名的成绩,考入了自己心目中仰慕已久的西南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坐落于山城重庆歌乐山下,号称法律界的黄埔军校。我们家没有任何法律背景,我父亲是一名水利工程师,母亲是一名普通的文职干部,父亲对我未能“子承父业”而愤愤不平。

其实我的数理化成绩非常好,高中时候的全校几次统考,我的成绩从来没掉出过前三名。但是高三的时候必须在文科和理科之间做出选择。这对是我是一个异常艰难的决定,因为跟班上几名要好的同学一起,攻克各种各样的数学难题,是我当时最大的乐趣之一。

但是我本人从小又喜欢各种诗词歌赋,惊叹古代作家能够用寥寥数语,就可为你在面前展示一副宏丽画卷的超凡能力。思来想去,经过一番艰巨的思想斗争以后,我还是决定学文科。后来我自己才慢慢意识到,选择学文科,跟我自己桀骜不驯的性格也有很大的关系。

当时在我们那里流行穿军装,我记得我当时到学校去报到的时候,穿着一身绿军装,带着两个绿色的行李箱,不知情的人,大概还以为我要去参军。 到了重庆,才发现重庆的天气异常的炎热,而且不应该叫火炉,应该叫蒸笼。重庆的气候和昆明的气候形成鲜明的对比。 重庆气候潮湿,昼夜温差不大;而昆明气候干燥,白天热晚上凉,所以初到重庆,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晚上睡觉。

当时西政本科男生宿舍有4栋楼,每一栋楼有7层。当时我们的住宿条件非常的简陋,没有空调,没有风扇,也没有单独的洗手间。每间宿舍只有4张高低床和一张大桌子。一个宿舍要住7个人,空着的一个床位用来放行李,但是正是因为同一个宿舍的同学4年中在这样的环境里朝夕相处,也就形成了非常难得的大学“宿舍情”。直到今天,我们同一宿舍的室友仍有来往。

为了解决避暑问题,几乎每一个同学都会在床上铺一个用竹子编的凉席。另外每一个床铺的必备之物,就是一条长长的木板,木板上放着各种书籍和一些个人的日用品。我记得当时即使睡在凉席上,半夜还是会出一身汗,热得睡不着的时候,我就会拿着洗脸盆,到水房接几盆凉水泼在身上,等身体凉下来以后,接着再睡。

我的大学的4年生活,是非常充实的,虽然也有花前月下,我绝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图书馆里。我的书包里,除了专业书以外,还放着各种各样的我喜欢的文学书籍,我的书包总是被填的满满的,所以大学同学给我起了一个叫“大书包”的外号。我们全年级有400多个同学,除了本班同学以外,很难记住所有人的名字,但是同学聚会的时候,不少同学告诉我他们对“大书包”,还是有点印象。

西政4年,我第一次接受了系统的法律培训,学习了法律基础理论、宪法、民法、民事诉讼法、刑法、刑事诉讼法、婚姻法、经济法,中国法律思想史、西方法律思想史等法学科目。我也逐渐了解到法律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因为西南政法大学紧挨着四川外国语大学(川外)我在读大学期间做的最多的另外一件事,就是到川外旁听了一些英美文学课程,正是这些英美文学,把我带入了一个我了解甚少的神秘世界。我记得我特别喜欢马克吐温和海明威的小说,也就萌发了到美国去看一看的念头,当然这种念头,在当时是有点像天方夜谭。

我记得在一个圣诞节的晚上,我从川外图书馆听完英文录音回宿舍的路上,寒风刺骨,冷得我直哆嗦,我突然听到了川外食堂播放的《铃儿响叮当》的歌声,我估计是川外的师生在开圣诞联欢会。在那一个特殊的时刻,我突然觉得我的美国梦,离我是那么近。

在我读大学的时候,我跟很多任课老师也相处得很融洽。我记得当时学生宿舍没有电视,为了看一个叫《跟我学》的英文节目,我每周两次到谭英萍看电视,到了谭老师家,我敲敲门自己进屋,自己打开电视,边看边念念有词。谭老师和她爱人也不介意。我也经常到付子堂老师家去串门,谈天说地,谈古论今,付子堂老师后来成了西南政法大学的校长。

大学4年,应该是我人生最值得回忆的4年。在这4年中,我从一个懵懂少年,慢慢开始对世界,对社会有了一个初浅的认识。可惜时光飞逝,四年一晃而过。依然是那个烈日炎炎的夏日,我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离开了母校西政,开始了人生的另外一个旅程。
(未完待续)



原创稿件,未获许可不得转载,切勿侵权。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0条评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