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入法学院(2)第一部分 学府一条街-中国政法大学

收藏

程绍铭律师

90年代初,因为涉外业务的不断增加,司法部制定了需要培养一批“懂法律、懂外语、懂经济”的法律人才的政策。以这个政策相匹配,司法部涉外法律培训中心在中国大政法大学开办涉外法律英语强化班,每期培训的时间为一年。司法部涉外法律英语班为国家输送了大量急需的涉外法律人才。我也有幸争取到了到这个英语班学习的机会。

这是我生平第一次去北京,非常的兴奋。当时还没有动车,高铁,机票的价格也不是普通人能够承担得起的,所以唯一的选择,就是坐绿皮火车。火车的行程是三天两夜,还好我比较幸运,托朋友买到了一张卧铺票,这比坐硬座,应该舒服了很多。

列车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飞驰,途经贵州,长沙,武汉,郑州,石家庄,终于到达首都北京。与南方的城市相比,北京给我留下了三个深刻的印象。第一、大气,北京宽敞笔直的街道,一座又一座大一号的高楼,这是任何南方城市无法相提并论的;第二、北京有很多的立交桥,记得有人曾经说过,北京用来建立交桥的钱,完全足以建另外一座城市;第三、北京当时有无数多的黄色面包的士,俗称“面的”,如果你站在人行天桥上,在一两分钟之内会有几十部面的在你身下穿过,那场面真可谓蔚为壮观。

我在北京的同学到火车站来接上我,我们打了一个面的,驶向位于海淀区学院路25号的中国政法大学。车窗外已是夜阑人静,万家灯火。一眼望出去,那栉比鳞次的高楼,那车水马龙的车道,显示出北京这座城市特有的皇家气派。

北京这个城市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这个城市严格地按东南西北的坐标进行布局,所以整个城市显得特别的整齐。如果你在北京问路,千万不要指望别人告诉你向左向右,北京人一定会告诉你向北向南,或者向西向东,好像他们脑子里都有一个指南针似的。所以一开始在北京听别人给我指路,我这个南方人就是一个感觉,“晕菜”,听完之后根本找不到北。

中国政法大学位于海淀区学院路蓟门桥附近,学院路上面有很多中国著名的高校,所以又被称为学府一条街。政法大学对面是北京邮电大学,再往北是首都体育大学和北京电影学院,再接下来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钢铁学院,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林业学院,向南是北京师范大学。一条路上有那么多知名的高校,不要说在中国,在世界上也实属罕见。

我们涉外英语班的三十多个学员住在2栋2层长条型的楼里,政法的员工把这种楼称为“筒子楼”,应该取意为这种楼就像一个笔直的竹筒。这种楼的布局非常简单,进去以后左右是一个接一个的房间,楼的中间有共用的水房和洗手间。但是很多政法的教职员工也住在这种楼里,一个房间既是卧室书房,也是客厅厨房,我后来把这种房间戏称为“多功能厅”,据说北京的高校当时有很多这样的楼。

我住的那个房间有4个高低床,外加两张大桌子。我的室友包括两个来自江浙的同学,一个来自山东的同学,和一个来自北京的同学。在这个简单的学生公寓里,学员们开始了紧张的为期一年的英语强化培训,我的英语水平在这一年里也有了长足的进展。



原创稿件,未获许可不得转载,切勿侵权。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0条评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