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是可爱的,他们表现出来的都是儿童的一种天性。可是,家长往往就会用“好”和“坏”来评判一个孩子,给他贴上标签。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贴上标签的最大的坏处就是孩子再没有自信了。
家长要做的是引导孩子在一个合适的场合,逐渐变得自律和懂事。苏联有一个教育家曾这样说过:“如果找了100种办法,这个孩子都没有改变的话,我会去寻找第101种。”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呢?作为老师,无权选择学生,只有选择你的方法去教育;作为家长更是无权选择孩子,只能走进孩子的世界。
再有,家长好不容易有了机会陪伴孩子时,每天说好多遍的话就是“你别乱动”“你要听话”……事实上,孩子不懂什么叫“不要乱动”,并且家长总是用这种指令性语言,孩子会觉得很唠叨,结果就是家长越阻止孩子做什么,孩子偏要做什么。孩子的好奇心也就是这样慢慢地萎缩了。
还有,家长就某件事管教孩子,结果因为忙,就疏于坚持和检查,事情没有进展,下次再批评孩子时,就把这些事儿累加在一起,然后就越来越多,最终因超出了孩子的承受范围而不了了之。
对于自律性差的孩子,怎么办呢?家长不妨试试以下几个建议:
一丶家长要有跟孩子单独相处的时间。有父母的陪伴,孩子会才有安全感。
二丶不要当面批评孩子,尤其是不要当着小伙伴的面去批评他。做家长的要尽量回避孩子情绪低落或激动时去批评他。
三丶一次只提一个要求,并坚持一段时间。如果一次性给孩子提非常多的要求,他会无所适从。
四丶尊重孩子的选择,还要提供一个回旋的空间让他选择。比如今天想让他做10道题,那家长可以问他今天是做5道还是做7道,让他自己选。
五丶夸赞孩子努力的具体行为,少说空洞的赞美。家长经常会说“你真棒”,这种鼓励是应该的,但最好鼓励孩子经过努力带来的一些变化,比如夸赞孩子“今天你写字很认真”“今天你给奶奶盛了一碗饭,真孝顺”……用这样的语言去说。一定要夸到一个具体行为上,是因为这件事,你获得了家长的赞美。
六丶用心观察孩子的一些动作,过后再加以规劝。孩子在成长当中,总会有一些动作和成年人不一样,家长可能会觉得不适合。如果需要他像别的孩子一样落落大方,不如回去后跟孩子说:“你看刚才那个小朋友表现得多好,你下次能不能也这样?如果你能这么做,希望爸爸妈妈给你提供什么帮助呢?”如此一来,孩子就会接受你对他的成长建议,而不是对他的指责。
七丶如果举办家庭活动时,要提前跟孩子商量,让孩子学着参与到家庭事务中来。
亲子关系沟通的核心问题是:一定要让孩子感觉到,无论什么时候,爸爸妈妈都是我坚强的后盾,无论我成长的哪一步,爸爸妈妈都能给我一个成长的建议。这样的话,孩子的成长会慢慢由依赖走向自主,自我管理能力会越来越强。
来源:纽约侨报网